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三茶”统筹先行县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3.5万亩,茶叶产量5.7万吨,涉茶综合产值达117亿元。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品,再到一个品牌,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浉河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为基
增强发展硬实力
紧抓“三品一标”,为“信阳毛尖”进入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提供坚实支撑,并把项目建设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聚焦项目建设各环节。
抓好“三品一标”。在品种培优上,加快推动“信阳10号”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强品种保护、培育和传承,持续从源头上改良茶叶品种。近三年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用于培育推广,建成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1个,全区“信阳10号”良种覆盖率达20%以上。在品质提升上,“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成功上线运行,八大名茶山头2.5万亩茶园的每一片茶叶都有了专属“身份证”。推进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建设,八大名茶山头全部实现统防统治,全区共建成生态茶园2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0%以上,95%以上的茶园达到了绿色生态标准。在品牌打造上,全力推动“信阳毛尖521”高端绿茶品牌建设,支持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茶企塑造独立品牌形象。通过拍摄广告、制作歌曲等方式,在央视、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对信阳毛尖区域公共品牌进行推广。在标准化生产上,引导传统茶企对采茶、制茶设备更新换代,全市第一条信阳毛尖智能化生产线运行投产,生产成本和产品标准实现“一降一升”,也标志着信阳毛尖茶叶生产从凭经验做茶迈入了看数字制茶的新阶段。
2019年大学毕业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土门村“95后”女孩肖珺景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制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肖珺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已收获2万多粉丝。图为肖珺景在网络平台直播推广茶文化。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推进项目建设。将茶产业发展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围绕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数字茶园建设等领域组建茶产业项目库,共谋划储备重点项目65个。同时,建立茶产业重点项目联席会议推进督导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2023年以来,浉河区成功与中茶公司等8家企业签定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日本静冈县茶企建立友好联系,重点引进帮利夏秋茶生产加工项目。
实现机制联动。建立“平台公司+运营公司+村集体+村民”“龙头企业+中小茶企+合作社+村民”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茶园托管;建立“主理人+茶农+村民”合作共赢机制,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通过委托经营、统一运营等方式,实现抱团发展;建立“国有公司+专业企业”协同合作机制,谋划实施茶园道路提质升级改造等一批项目,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运营、管护等瓶颈。
加强融资带动。推广绿色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杠杆式”帮扶,拓展“政府贴息、银行扶持”普惠型金融,创新推出“茶乡快贷”“惠茶贷”金融帮扶政策,全区累计发放贷款7176户、13.39亿元,有效解决了茶农和小微茶企项目启动无资金、扩产难融资的难题。
融合为要
提升发展竞争力
巩固拓展浉河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坚持茶文旅一体化发展,将浉河茶乡打造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2023年,浉河区实现茶文旅综合收入50.1亿元。
丰富茶文旅内涵。充分挖掘茶史、茶歌、茶艺、茶人等相关历史和民俗文化,将浉河茶文化融入中国茶文化、世界茶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和境界。同时,丰富拓展新兴茶文化,通过举办围炉煮茶、炒茶大赛、茶文化研学等活动,培育新消费群体。目前,全区已建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46处,乡村振兴示范区内群众70%的收入都来自于茶文旅产业。
拓展茶文旅载体。建成一条环线。对环南湾湖道路进行全面提质改造,目前,全长44.6公里的最美环湖茶源绿道已全面建成,将沿线4个景区、7个田园综合体、8个茶驿站、16个“一桥一景”和35个景观节点有机串联,南湾湖、文新茶村、何家寨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以及郝家冲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串珠成链,带动茶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扮靓一片茶园。主打好山好水好茶,建成茶主题民宿36家、露营基地33个、茶庄园28个,带动农民就业近万人,户均增收3.2万元,茶文旅富民强区的效应进一步突显;以乡村辐射城区,合理布局大众茶馆、共享茶空间,实现串点、连线、扩面,基本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态、全年龄段的茶空间格局。用活一套平台。利用茶文化节、国际饮茶日、非遗日、重大节庆活动等,开拓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多维度展示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魅力。
创新茶文旅业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学体智”的全产业链,推动茶文旅业态更新迭代,全方位、多类型打造精品消费场景。打造乡村精品场景。布点打造“八大山头九道湾”系列经典茶文旅目的地,通过实景解说、沉浸式短剧等方式,实现“一湾一主题”“一湾一特色”。打造红色研学场景。围绕大别红营、柳林革命老街等景点,丰富红色研学、红色文创、国防教育、户外拓展等新业态,打造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非遗文化场景。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动楼畈村汪家拳传习所、柳林老街豆腐聚落、信阳毛尖非遗传承所等新型非遗体验空间建设,通过沉浸交互、数字艺术和装置艺术,加速培育“非遗+”新生态。打造城区夜游场景。丰富全天候文旅产品供给,围绕浉河两岸,做好茶摊提升、烟火市集、新八景提质改造,推出夜间灯光秀、茶艺演绎等特色活动,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扩大茶文旅交流。创新“走出去”形式,积极参加国内外茶博会、展销会等专项活动,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推广。搭建“请进来”平台,承办农民丰收节、茶文化节等活动,全面展示浉河茶文化、讲好浉河茶故事。
科技为芯
激活发展驱动力
坚持把强化茶科技支撑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发展思路开放化。在种植、生产、销售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创新、多元信阳茶,建设茶科技展示馆、信阳毛尖茶文化博物馆、毛尖盏陶瓷艺术馆,多维度展示新时代茶文化魅力,推动茶产业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健康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产加工数字化。在种植上,完善智慧茶园配套设施建设,推行茶产业数字农业集成应用技术试点,实现“机器换人”,目前,全区机采茶面积达20万亩。在加工上,以信阳毛尖为主导,在做优红茶,创新推出白茶、花茶、冷泡茶等新式茶饮的同时,积极开发茶医药、茶美容等领域茶衍生品,推动茶产品向高端化延伸。目前,以大别山佳茗、崧润茶油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已经开发出茶籽油、茶面膜、茶多酚含片等产品。在管理上,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数字茶园大脑、“1+N”数字化农业平台等应用建设,目前,浉河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茶产业指挥平台两个数字化农业应用管理终端已成功上线。
科技攻关前沿化。锚定创建国家一流创新平台目标,以信阳师范大学为载体,筹建大别山实验室,聚焦两茶(油茶、茶叶)领域种质资源、精深加工、绿色低碳、高效栽培、营养健康和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等领域难题瓶颈,集中攻关、协同创新,加快培育两茶新兴业态及未来大健康产业布局,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两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委书记)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4年第16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